在我国,污水处理厂建而不运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污水处理厂出现这种建而不运的现象呢?让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很难吗?
确实,从面上看很难,不然为什么全国各地有近三分之一的处理厂都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呢?即便2004年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的意见》,明确要求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后的实际处理负荷在一年内不低于设计能力的60%,三年内不低于设计能力的75%,但依然没有起到明显作用。
2015年,虽然在水十条的颁布以及新环保法的推动下,我国污水处理厂建设脚步加快,可是运行效果依然不理想。目前重庆已建乡镇污水处理厂804座,有近一半的乡镇污水处理厂运维状态不太理想。湖南省部分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不足,7座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不足60%。
整整11年,我国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依然没有改观,或者说情况改善很小,那么污水处理厂运行难在哪?
一、治污资金不足,设备落后
由于多数地方治污资金主要依靠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资金来源有限,中西部一些地方由于配套管网建设滞后,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建而不运、运而不足。近年来,国家力推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PPP模式也因为合法权益保障不足、项目操作复杂等问题,社会资本观望居多,项目落地实施较难。
另外,目前,监测网络交叉重叠,尚未形成部门间分工协作、数据共享、优势互补的水质监测体系,企业在线监控装置运行的质量、管理水平、数据准确性也达不到环境监管要求,部分企业仍存在伪造和篡改监测数据的行为。
二、不重视污水处理工作,管理机制不健全
有的城市对污水处理工作重视不够,组织管理不力。造成众多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不能正常运行的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但有关专家表示,根子还是投资建设管理体制不合理,没有人为这些污水处理厂的投资真正负责。存在着污水管网不健全、雨污分流工程不到位、设施运营管理机制不完善以及缺乏专业化管理等多方面问题。
部分项目可行性研究不充分,甚至流于形式,在项目规模确定、技术选择、管网配套、集中处理与分散布局等方面缺乏认真分析研究,给项目建设和运行埋下了隐患。技术决策行政化,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对于政府投资项目和企业投资项目没有区分,没有按照企业建厂、政府建网的原则来组织建设,不严格遵守项目业主负责制以及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的招投标制度。
三、技术上存在难题
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导致设计思路及技术选择上存在一定问题,比如设施选择不合理使处理能力下降、设施设计存在缺陷使设备出现故障、占地面积设计不合理使设备无法安装等原因。
四、把污水处理厂当作政绩工程
有些污水处理厂无法运行,从表面上看运行费用不落实,管网不配套,但实际上是地方政府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污水处理厂当作政绩工程。建成后就不管不问,导致运行资金不能到位。而处理厂正常运行每年则需要几百万、上千万的资金,产出的只有社会和环境效益,不能拉动GDP上升,还增加财政支出,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因此又往往被下一届领导视为包袱。同时,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挤占、挪用国债专项资金,使已建成的污水处理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正常运行。
除此之外污水处理厂还存在很多安全运行隐患,这些都是来自外环境的威胁。
五、运行存在外部威胁
1、含重金属废水偷排污水管道
据了解,近半年来,广州某污水处理厂遭遇了3个工业废水偷排入生活污水处理管道的案例。早在2009该厂建成投产后就了遭遇这样的事故,当时遭遇的是重金属工业废水偷排,一条生产线的细菌全部死亡,得慢慢培育3个月。当时仅靠剩下的另一条生产线开工,日处理能力打5折。
2、建筑垃圾晚上倾倒入污水管
国际上,污水处理厂3年大修一次就够了,但是在某些地方,这个频率往往会被缩短,有的甚至半年就要大修一次,凶手部分是偷排的泥浆等建筑垃圾。后果是使进厂的污水悬浮物含量剧烈增加,甚至超标至污水处理厂停产。
3、野蛮施工破坏污水管道
河涌变靓,截污最关键,但是遇到野蛮施工,此前的努力可能付诸一炬。一个典型的例子发生在2011年9月,琶洲村改造过程中,施工单位将新港东路污水主干管挖断,导致海珠区琶洲以东区域以及长洲岛污水无法送往沥滘污水处理厂处理,已完成截污且水质已好转的长洲岛河涌再次发黑发臭,岛上居民多次投诉。
对此,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建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指出,应加大水污染防止资金投入力度,理顺价格政策和财政补贴机制,推进水价改革,逐步提高污水处理费证收标准。完善环境监管机制,集中整治篡改和伪造监测数据等弄虚作假行为,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强化环保、公安、监察等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